close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道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8月18日報道稱,這是2500多年前的故事,但對中國互聯網而言,它讓人覺得既新鮮又激動。媒體稱其為“古代名人離婚風暴”,一位讀者在微博上問道(有開玩笑的可能性),這是否“只是謠言。”一個最終令人吃驚的事實是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的中國著名哲學家、在其《論語》中強調家庭責任的優先原則--是一位離異的單親父親。
  報道說,有關孔子如何於19歲結婚、育有一子、與妻子離異的故事已經流傳了數千年,但當民政部6月17日宣佈中國2013年共有350萬對夫婦離婚(比一年前增加了12.8%)時,這個故事再次在中國引起了共鳴。民政部還說,10年來中國的離婚人數一直在持續攀升,這是迄今為止的最高數字。在這些數字出來不久後,四川成都研究歷史的青年學者李競恆2011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便在網上流傳開來。它出現在《人民日報》主辦的一個論壇上,該論壇在微信上極受歡迎。
  這些事實本身是舊新聞,但李競恆的論文贏得了當代讀者的贊同。一位讀者在微博上寫道,這篇文章“生動而有趣。在給聖人形象增添瞭如此多細節後,聖人與凡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 另一位微博用戶模糊但感人地寫道:“作為一名生活中焦慮不安的失敗者,我在讀這篇文章時得到了極大安慰。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覺得我讓我的父母親失望了。”
  由於孔子婚姻和離婚的大多數細節都丟失在歷史的煙塵中,李競恆利用僅有的微量線索--用中國成語來說就是“蛛絲馬跡”--塑造了這樣一幅孔子的肖像:一位心胸開闊的人文主義者,一個更看重感情而非禮儀的人。李競恆寫道,孔子是離過婚的,而他的兒子伯魚是生活在單親家庭。多年後在伯魚死後,67歲的孔子允許兒媳婦再嫁人。孔子的孫子子思後來也有過離婚經歷。李競恆寫道,孔子一家祖孫三人,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的經歷,確實顯示出早期儒家對男女和婚姻上較為豁達的態度。
  報道稱,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家庭一種激進的“再想象”。這當然有悖於這位一貫正確的哲學家的公眾形象。孔子為仍盛行於當今大部分中國社會的父權制奠定了基礎。
  李競恆認為,孔子的時代比人們認識到的更寬容;一些人錯誤地將孔子的思想與那些將孔子思想極端化的新儒家保守派的思想混淆了。他寫道,孔子富有同情心,毫不造作,絲毫沒有“後世宋明道學家的虛偽氣息。”他指出,早期儒家甚至還提出過類似於現代“試婚”的觀點。如果三個月之內雙方不和諧,新婚妻子可以選擇取消這樁婚姻。他表示,孔子時代的學者更奉行快樂論,毫不掩飾他們對食物、酒和性的喜愛:“早期儒家認為,男女之間正常的欲望是完全符合自然法則的。”李競恆寫道,《禮記·內則》中甚至提出:“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御”。明確指出即使太太老了,但只要還不到五十歲,就應該照顧到她的性要求。他最後得出結論,這一背景,對於我們理解孔子離婚,以及允許兒媳改嫁“是有幫助的。”
  在中國離婚率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這個故事引起了更多人的關註。2012年底發起的大規模反腐運動瞄準的目標不僅有受賄者,還有通姦者。《中國日報》說,這個夏季已有6名官員因通姦被開除黨籍。8月6日,雲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因同樣的原因被開除黨籍。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當人們得知甚至在中國廣受尊重的孔子的婚姻生活都不如意時,這可能會使一些人略感安慰。
  威廉斯學院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專家薩姆·克蘭對《外交政策》雜誌記者說,李競恆的文章反映了當今中國對道德淪喪的高度焦慮。克蘭說:“不斷上升的離婚率可能被視為道德上的失敗。”但他說,李競恆似乎認為,“不,我們今天的情況並沒有惡化,也許今天的年輕人從古代的角度來看還不錯。”克蘭提醒道,並非所有學者都認同這一版本的孔子及其思想。他說:“我猜測會有一些自認為儒家的人對這一觀點嗤之以鼻。”
  李競恆並不是第一個觸及孔子的個人履歷並對其進行註解的當代人。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小說家林語堂就在上海談到過這位古代先賢與夫人離異之事。林語堂解釋道,泛泛地說,很可能是孔子的品位註定了其婚姻的失敗。林語堂說:“他是一位講究生活品質的人,不僅體現在音樂上,還表現在對珍品的喜愛、對古董的熱愛上,甚至對吃飯、穿衣之類個人事情都十分講究。”他說,也許是孔子對精緻飲食的過分講究導致了他的離婚。
  據報道,中國人今天還在繼續重塑這位古代聖人的形象。衛斯理大學東亞研究學院院長斯蒂芬·安格爾對《外交政策》雜誌說,儒家學說對許多中國人都有吸引力,但他們不知道該擁護哪個派別的儒家學說:是老式、僵硬的新儒家學派,還是實際上“更靈活務實的”原始學派。安格爾說,看來李競恆的文章本質上對孔子的家長里短並不感興趣,他的興趣在於概述他對古代中國的一種看法:那時的人們“對男女關係的態度要豁達得多。”安格爾說,這種解釋似乎更適合21世紀的中國。(編譯/龍君)
  【延伸閱讀】
  何莫邪:孔子的幽默被後人忽略了
  2014-07-25 21:00:06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何莫邪(右)與妻子合照
  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世界著名漢學家。1946年出生於德國,現居挪威奧斯陸。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奧斯陸大學漢學系教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加州大學(伯克萊)等多所著名大學任客座教授,曾任挪威東方協會會長、挪威東方協會副會長、奧斯陸大學東歐與東方研究系主席等。2008年因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成就被授予南森獎。主要著作有《威廉洪堡特的語言哲學研究》(1979)、《中國古典語法研究》(1981)、《中國傳統語言與邏輯》(1998年)、《社會主義與佛教徒的相遇:漫畫家豐子愷》(1985)等。
  ★先鋒語錄
  ★很多中國作家一心要賺錢,要出名,但是豐子愷不問名利,他就是要傾訴,要完成自己的作品。
  ★德國人通常研究比較傳統的、枯燥的東西,美國人多研究一些時髦的東西。
  ★古漢語比較含蓄,只可意會,理解古漢語需要底蘊與想像力。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 崔瑩 發自愛丁堡
  6月26日至28日,“中國宣傳畫藝術”國際研討會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召開,現居挪威奧斯陸的德裔漢學家何莫邪做了題為《漫畫家豐子愷》的講座,主要探討豐子愷漫畫作品中的“日本痕跡”。與研討會交相呼應的是,愛丁堡大學正在展出上海楊培明宣傳畫收藏藝術館的130張中國宣傳畫。
  這些出版於1913年至1997年的“紅色宣傳畫”,是當時政府動員民眾的手段之一。何莫邪評價說,它們非常寶貴,目前對這些帶有鮮明時代性的懷舊作品的收藏十分火熱,但無論是在中國國內,還是海外,對它們的研究依然是空白。
  在研討會的總結討論環節,何莫邪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和靈感,直接走上臺,對著投影幕布上的宣傳畫點評起來。他的觀點犀利直接,讓在座的其他漢學家有點目瞪口獃。他認為,研究中國宣傳畫藝術,首先要有角度,如果僅僅像集郵愛好者一樣,挑選出幾張宣傳畫說“我有這樣的”、“我的是彩色的,比較漂亮”是不行的。何莫邪明確指出:“我們不需要描寫,我們需要的是說明。”
  在愛丁堡一家比利時風格的咖啡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何莫邪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繪聲繪色、抑揚頓挫地談著自己所做的與將做的研究。68歲的他,正開足馬力,仿佛學術事業剛剛開始。
  “豐子愷是最中國的中國人”
  除了研究中國紅色宣傳畫,何莫邪還是西方研究豐子愷的第一人。1984年,何莫邪以自己的主觀感受,對豐子愷的漫畫作品進行了評論和解說,並出版圖書《豐子愷——一個有菩薩心腸的現實主義者》。書的序言寫道:“當一些西方博學的藝術史家們,為了在博物館里陳列和在多捲巨著或通俗雜誌中討論,跑遍遠東尋求精湛且有異國情調的藝術品時,何莫邪把目光投向了豐子愷。”這本書是最早將豐子愷介紹給西方讀者的著作。採訪中,何莫邪毫不掩飾充當伯樂的驕傲與喜悅。
  《國際先驅導報》:去年我參觀了豐子愷上海故居,非常喜歡他的《護生畫集》,您是怎麼知道他的?
  何莫邪:我第一次知道豐子愷是1973年在馬來西亞教書的時候。我學了7年古漢語之後,獲得牛津大學默頓學院漢學碩士學位,之後來到馬來西亞檳榔大學東方哲學系教授數學邏輯。因為教學枯燥,我的學生就送給我豐子愷畫的《阿Q正傳》,意思似乎是說:“老師,你太獃板,太理性,我們很感激你,但我們現在必須教訓你,讓你多學點中國的文化。”《阿Q正傳》是豐子愷早期作品,畫得一般,在看過豐子愷更多作品後,我越來越喜歡他。豐子愷的作品帶有一種自然的智慧,洋溢著快樂與平和,是畫出來的哲學,展現的是有情世界。
  Q:我發現上海公交車站和公交車內的宣傳欄,都在展出豐子愷的作品,為何近些年豐子愷這麼流行?
  A:我的書剛出版時,西方知道豐子愷的人不多,現在我的書在中國有兩個譯本了,我賺了一大筆錢。近些年,豐子愷又火起來,因為人們厭惡了充斥著謊言和病態的出版物,很多中國作家一心要賺錢,要出名,但是豐子愷不問名利,他就是要傾訴,要完成自己的作品。他直率、認真、智慧,更可貴的是非常謙虛,他是純粹的思想家。他的畫一目瞭然,又蘊含道理,這些道理不帶有宗教色彩,而是他在道德方面的感悟。
  Q:豐子愷是您最喜歡的文人?
  A:豐子愷是我的愛好,我最欣賞豐子愷的一點是——他是文人,但不枯燥。你多看他的畫,會變成一個好玩的人。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說,豐子愷是最中國的中國人。
  700多種笑法的文化史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古漢語已屬晦澀難懂,而外國人何莫邪卻選擇以古代漢語為學習與研究對象,併在枯燥的研究里發掘有意思的亮點。例如,他就從《論語》里發掘了孔子幽默的一面。或許,這也體現出他自身有趣好玩的一面。
  他的這一面也體現在採訪結束之後。當得知我是此次中國宣傳畫藝術國際研討會主辦者蘇格蘭孔子學院院長娜塔莎的學生時,何莫邪開玩笑地說,“你一定要對她多說些我的好話,這樣我還可以來愛丁堡講學!”這時的何莫邪,仿佛嘻嘻哈哈的老頑童,和剛纔在研討會上的犀利尖銳的教授判若兩人。
  Q:您從《論語》中看出孔子如何幽默了?
  A:《論語》中隨處都有孔子的幽默,但是後人寫孔子,把孔子尊為聖人,把他寫得很正,很嚴肅。但其實《論語》滿是輕鬆的說笑。比如,子路經常罵孔子,因為子路和孔子年齡差不多,他們其實是朋友而非師徒關係;子貢是很有錢的人,孔子也一定很怕他,他們也不是正經嚴肅的師徒關係。
  Q:你最近還在忙哪方面的研究?
  A:我在挪威主要研究世界核心範疇史,像自由、權力和法律等,我覺得語言學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用來研究這些核心概念。我分析古代文獻的修辭結構與語意結構,比如研究“哭”和“泣”、“悲”和“哀”的區別,漢語中有700多種笑法,包括憨笑、痴笑、笑破肚皮、笑掉大牙、恥笑與冷笑等,我研究的是每種笑的文化史,要查很多資料,要找出這些詞在哪一個文獻里首次出現。
  Q:您的名字看上去有點邪乎,是怎麼來的?
  A:我原來給自己起了個漢語名,但是臺灣學者《淮南子》的研究專家王叔岷敲我的門說:“可憐的,你選錯了名字,那個名字是女人的名字。”並給我起名“莫耶”,但是我覺得“耶”字很枯燥,就改成了現在的“邪”。這個名字看上去也很厲害,來自干將莫邪的故事,莫邪是寶劍的意思。
  Q:我留意到德國學者研究漢學的人比較多,出了很多很牛的漢學家。
  A:最厲害的漢學家還是來自美國。不過,德國漢學家和美國漢學家有個明顯的區別,我們德國人通常研究比較傳統的、枯燥的東西,比如研究孔子、孟子,研究古代的語言學、語法,他們美國人多研究一些時髦的東西。他們是專家,但不一定是文人。
  Q:您為何選擇研究先秦到漢朝這段文學史?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因為這段歷史是確定中國文化特性的歷史,中國後來的時代都受到過外來影響。我腦子不行,很多東西看不懂,比如那些高級佛教的文獻,我不是中國指南,先秦到漢朝的文獻我比較熟悉,但清朝的東西我就不太熟悉。
  Q:您會講10多種國家的語言,您最喜歡哪國語言?
  A:我可以講那麼多語言,不是都很好,但是都會用。我最喜歡的語言是俄語,俄語的聲音很好聽,俄文也很好看,但是我說得不太好。我的法語也不錯,我在巴黎有別墅!但是,我對母語(德語)的興趣不那麼大。中文也很重要,因為中國的學者有著豐富的學術傳統,對我有意義。這些語言都是我的工具,哲學才是目標。
  我要學習李約瑟
  李約瑟是英國現代生物化學家、漢學家和科學史專家,他所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對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影響深遠。何莫邪協助李約瑟,花了12年撰寫了其中的第7捲《中國傳統語言與邏輯》部分。目前,最讓何莫邪忙碌的是“一個很大的古漢語資料庫”——《漢學文典》資料庫。這是一個為了詳細研究中文文獻而建立的合作性資料庫,包括對大量的古代漢語文獻進行最詳細地逐行翻譯,資料庫特別關註一些有歷史意義的關鍵字詞,致力於歷史性概念的跨文化研究,還包括一套中文同義詞詞典等等。何莫邪擔任這個已經進行了34年的項目的主編,副主編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導師蔣紹愚。
  Q:為何創建《漢學文典》資料庫?
  A:這個資料庫把古代先佛文獻(佛教傳入中國之前的文獻)都彙編進去,並對這些文獻進行句法分析、語義分析與修辭分析等,下的功夫很大。我們為何要做這個工作?因為要跟李約瑟一樣,我們要把漢語文化放在語言、思想意識層面去研究。有了這個網絡資料,中西漢學研究者都可以在做研究時參考它。
  Q:這個項目計劃什麼時候完成?
  A:不會完成,我死了以後,我的學生還會繼續研究。目前,已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位漢學家參與這個資料庫的工作。
  Q:您在這個項目中具體負責哪部分的內容?
  A:我對中西修辭學進行對比。我年輕的時候,對拉丁文、希腊文的研究比較深刻,肚子里的墨水還可以。由於思路的結構受句法、語義與修辭的影響,我會拿拉丁文與希腊文跟古漢語進行對比研究,這樣就可以瞭解中西思路的結構差異。搞清楚這些問題後,就可以確定中國文化的特色是什麼。
  Q:您會那麼多國家的語言,能夠談談對古漢語的總體的評價麽?
  A:要理解古漢語,需要自發的去解釋,不能機械地看文字來翻譯。而拉丁文不同,比較直接,古漢語則比較含蓄,只可意會,理解古漢語需要底蘊與想像力。學習與研究古漢語是一種修身方式,可以鍛煉人的精神。
  【延伸閱讀】
  CNN:中國眾多“剩女”拒絕婚姻求自在
  2013-08-21 08:07:00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青島一座公園內,父母們在幫子女查看徵婚廣告。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道 在被父母催婚好幾年後,26歲的張玉(音)終於忍不下去了。“我決定不結婚,也不要孩子。”來自湖南長沙的她有大本學歷,為了逃離家人和找工作,張玉今年早些時候搬到上海生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CNN)網站8月19日報道說,張玉發誓一輩子不結婚,這在中國很少見。該國的高學歷女性經常被家人、朋友和國家媒體教育說,如果不馬上把自己嫁掉,她們將來就會孤苦無依。然而,有些女性正通過徹底拒絕婚姻來進行抗爭。
  報道稱,大學畢業後,張玉為了省錢,一直住在湖南的父母家。有段時間,父母總是嘮叨著擔心她將來變成“剩女”。中國對“剩女”的定義是年齡在27歲或以上的單身女性,她們通常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女性。但是,在瀏覽一些女權主義網站後,張玉開始認為“剩女”這個詞就是為了讓女性回歸家庭而造出來的。
  隨後,張玉冒險在工作沒有著落的情況下搬到上海,離開了溫馨舒適的父母家,和九個女孩擠在一間宿舍里。但是,張玉很喜歡她的新朋友和這種自由感。不久前,張玉找到了一份銷售工作。她說:“男人的想法仍然和過去一樣,女人的價值觀卻發生了變化。我現在活得很自在。”
  32歲的藍芳(音)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客戶關係經理,她也過著和張玉類似的單身生活。藍芳月薪兩萬,這算是比較高的收入水平,她常和朋友聚餐、看電影和聽音樂會。藍芳說:“我在從小長大的南京見過太多夫妻大吵大鬧,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看上去都不幸福。另外,有太多男人都有外遇。我眼下在上海生活得很富足,為什麼要改變呢?”
  報道指出,像張玉和藍芳這樣的女性畢竟是少數,但她們的態度反映了一種社會現實:在今天的中國,婚姻對於保護婦女權益幾乎沒什麼作用。比方說,如果一名中國女性受到丈夫的虐待,她幾乎沒有地方可以求助。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四分之一的女性曾遭受過伴侶的暴力,但女權活動人士說,實際上不止這個數字。
  2011年,已婚女性的財產權遭遇了重大挫折。當時,最高人民法院頒佈了新婚姻法的若干解釋,規定婚前購買的房屋房產證上寫誰的名字,房子就歸誰所有。而在中國,這種類型房產證上通常是寫丈夫的名字。據零點研究咨詢集團2012年對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購房行為進行的問卷調查,只有30%的婚房單獨在女方名下,儘管很多女性都在買房過程中出了錢。通過這種方式以及其他方式,中國女性被排斥在可以說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房產財富積累之外。根據匯豐銀行的統計,這筆財富的規模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倍。截至2012年底,這個數字已經超過28萬億美元。
  新婚姻法的擁護者說,女性可以根據支付的房款比例獲得相應賠償。但是,大多數女性都不會保留付款收據。而全職媽媽在遭遇離婚時得到的經濟保護還要更少。北京一名年輕女性最近對記者說:“婚姻制度從根本上講對男人有利,一旦女人受到傷害,這種制度根本保護不了我們的權益。最理性的選擇就是獨身。”
  【延伸閱讀】
  孔子在美國:東方智者代表
  2014-05-21 10:08:18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紐約唐人街的孔子銅像(攝影 李大玖)
  《參考消息》駐紐約記者李大玖報道 美國紐約曼哈頓唐人街有一座孔子銅像,這是華人在美國建立的第一個孔子銅像。銅像的基座上刻著幾十個老僑團的名字,代表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幾輩子的華人華僑的心愿。銅像身後是一幢深紅色大理石外牆的高樓,名曰孔子大廈。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象徵,所有華人都以孔子為榮。”經過孔子銅像旁的60多歲華人張揚告訴記者。
  影響不局限於唐人街
  孔子的影響力遠非局限於唐人街。30多歲的華爾街某公司職員湯姆對記者表示:“我上高中的時候學過中國曆史,老師講過孔子的故事、他的哲學思想和治理國家的觀念。他好像特別強調秩序,在家要服從父母,在外要服從上級,上級要服從君王。我不是很贊同這個觀點。不過他的有些觀點我認為很對,比如‘仁者愛人’,要有愛心,你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於別人等等。”
  湯姆所言不虛。美國許多大學和中學開設了中國古代史課程,其中有一部分專門介紹孔子和儒家思想,有的大學還開設孔子研究課程。斯坦福大學編輯出版的《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中的孔子條目,被認為是最權威的孔子條目,經常被引用。該條目客觀嚴謹地介紹了孔子的生平、治國理念、哲學和教育思想、社會倫理觀念等。麻省理工學院互聯網經典檔案中存有《論語》的英語譯本,供公眾查閱。
  與摩西梭倫並稱“三賢”
  “孔子嗎?知道啊,中國古代哲學家。”30多歲的紐約社會工作人員米歇爾告訴記者,“在美國人眼裡他是一個古代智者,有很多亞洲人崇拜他。”
  美國人將孔子視為東方智者的代表性人物。代表美國法律最高權力的聯邦最高法院東門上方有三個古代聖賢的浮雕——孔子、率領被奴役的希伯來人逃離古埃及的摩西和古代雅典政治家梭倫。美國的一些政界人士、人文學科的專家學者很喜歡引用孔子語錄,有時是為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有時是炫耀自己知識淵博。就像人們喜歡引用古希腊哲學家的名言一樣。
  美國媒體也經常引用孔子語錄表達意見。中國學者張濤花了7年時間,在15家美國報紙上找到了近萬篇提及孔子的文章。早在美國獨立之前的1743年出版的《紐約周報》就曾經在頭版發表文章,介紹儒學對中國的影響;1986年,里根因“伊朗門”醜聞受到媒體批評,《波士頓環球報》提醒他,應該牢記孔子的語錄,明白“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中,“民信”最為重要;90年代,《華盛頓郵報》則以孔子名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譏諷克林頓的性醜聞。
  與普通美國人相比,那些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專家學者對孔子的理解更為深入。這些研究常常從西方視角探討孔子哲學思想,將孔子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及一些啟蒙運動的哲學家的觀點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孔子儒學對今天中國的影響。
  哈佛大學教授本傑明·史華茲所著《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在美國孔子研究中頗具代表性。這部專著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從遠古時代到商周、孔子、墨子、道家、法家等都有敘述和分析。作者從西方學者觀點出發,對中西古典哲學進行比較研究,深入探討了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與孔子思想的關係。
  【延伸閱讀】
   孔子在日本:既傳統又現代
  2014-05-21 10:06:32
  《參考消息》前駐東京記者劉華報道 日本是儒家思想在東亞地區的重要傳播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人物及其思想著作在日本有很大影響。而且,日本並不僅僅將孔子作為“歷史”。在日本,儒家思想已經與工業化和現代社會相結合,以新的形式發揚光大,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影響經營哲學
  孔子著作及其思想在日本的傳播有悠久的歷史。公元5-6世紀,在中國內地長期戰亂動蕩時期,一些儒學知識分子經過朝鮮半島前往日本,同時帶去了《論語》等典籍。此後,日本在向中國隋唐兩朝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孔子的治國思想。在幕府統治期間,一些日本學者中興起了“古學”熱,即避開朱熹、王陽明等後世學者對孔孟思想的詮釋,直接研究《論語》等原文經典,這使日本出現了相當一批研究孔子及《論語》的學者,並形成了多個學派。
  進入近代之後,明治政府雖然力推神道教國家化進程,但同樣推崇儒家思想中的很多道德和處世原則,並將“忠孝”等思想寫入“道德敕語”。
  在日本快速近代化的進程中,隨著國家由傳統社會向工商社會轉變,一批社會精英開始尋求將儒家思想與近現代社會相結合的道路,其中的典型就是被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的澀澤榮一。他先後創立了第一國立銀行、東京證券交易所等數百家企業和機構,對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經濟和企業運行產生了極大影響。而他最有名的著作之一,就是出版於1916年的《論語與算盤》。他借用《論語》的論述認為:“致富的根源是仁義道德,沒有正確原由的富裕不可能持久。”他提出,在近代工商業社會,企業要兼顧“倫理”與“利益”,在實現發展的同時,推動國家整體富裕並回饋社會。
  這種“道德經濟合一”、“義利合一”,以及與之相關的“士魂商才”等思想,成為後來很多日本大企業的基本經營哲學,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使孔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日本現代化進程。
  高考常考《論語》
  中國古代文明是日本文明興起時的重要母體,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日本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如果不懂得中國古代思想,也就無法真正瞭解日本的歷史與今天。這使得日本十分重視對古代中國的研究,而孔子、儒家思想和四書五經等典籍,也是大多數日本人熟悉的對象。
  例如,日本中學的“國語”課程相當於我國的“語文”課程,“國語”課不僅要教授現代日語、古代日語,還要教授中國古文,而《論語》是教材最常引用的內容。日本的高考分為全國統一考試和各高校自主考試,其中全國統一考試的《國語》試卷中,每年都會有中國文言文的閱讀理解甚至填空題目。這也促使日本學生努力學習中國文言文,尤其是《論語》、《大學》等經典著作。
  在日本政界、學界等領域,對孔子及儒家典籍感興趣者也不乏其人。例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就是一位《論語》愛好者。2007年,他在作為首相訪華時,就曾前往曲阜孔廟參觀。
  在社會層面,孔子同樣有其影響。在日本最大的在線書店——日本亞馬遜網站上搜索“孔子”這一關鍵詞,可以得到上千個結果。這些書籍有《論語》的各種版本及解讀,有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介紹。當然,還有最具日本特色的產品——各種以孔子為主題的漫畫甚至動畫作品。
  此外,還要提一下日本的孔廟。自江戶幕府時期起,日本各地就建有很多孔廟,至今尚存有十餘座。其中較大者有長崎孔廟和東京的湯島聖堂等。這些孔廟不僅是歷史遺跡,更是精神和學問的載體。這裡不僅舉辦各類祭禮,還時常組織學術和文化活動。這使孔廟成為日本各地孔子及其思想研究和傳播的基地。
  由於這種廣泛的日常普及,孔子及儒家思想在日本不再是“外國的”、“歷史的”,而是已被日本人當成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營養源泉。
  【延伸閱讀】
  孔子在韓國:民族精神基石
  2014-05-21 10:05:13
  新聞背景:5月20日,正在中國訪問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到訪新華通訊社,並用中文親筆書寫“和平發展”題詞留念。潘基文練習中國書法已經多年。他曾說,他本人從《論語》等中國文化經典中汲取養分,獲得啟迪和智慧,孔子的思想已成為全球普世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影響力擴大,孔子及其思想在世界各地受到的關註正越來越多。
  
  
  《參考消息》駐韓國首爾記者彭茜報道 以孔子哲學思想為主的學問被稱為“儒學”。68歲的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學院教授吳錫源研究儒學已有四十餘載,寫一手漂亮的中文繁體字,書房中儒學典籍堆積如山。他說,孔子的思想通過漢字傳入朝鮮半島以後,已經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地,孔子強調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理念已成為韓國民族精神的基石。
  教育延續儒家傳統
  吳錫源供職的成均館大學,正是高麗末期和朝鮮時代國家最高儒學教育機構“成均館”的延續,成均館建立於1398年,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
  1946年9月韓國教育部正式批准成均館大學成立,為一所兼具文理工商多個學科的綜合性大學,但依然延續了百年前儒學教育的傳統。
  成均館內的明倫堂和文廟等古建築歷經六百多年的滄桑,經修複後每天都向社會開放,館內供奉著中國的五聖、十哲、十八賢士。成均館現在一年兩度會舉行古時的祭孔大典,春祭在農曆二月上丁日,秋祭在農曆八月上丁日。
  在古代,與中央教育機構“成均館”相對應的鄉校,是歷代傳承儒教、祭祀孔子與諸聖賢的地方教育機構,至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如今,遍佈全國的234所鄉校在韓國仍發揮著社會教化的功效,提供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平生教育”、“人性教育”和“漢字教育”。韓國中小學會舉辦夏令營,把學生送去學習禮儀。
  可以說,儒家倫理是韓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主體脈系。韓國小學、中學的教育課程設有“國民倫理”課,是在國民教育中實踐儒家理念的典範,傳授了很多的儒家修己立人進德之法,並與民族精神培養相結合,傳授學生在個人生活(家庭、鄰裡)、學校生活、國民生活和民族生活中如何做一名負責任的有為公民。
  生活遵循孔孟之道
  儒學文化的潛移默化體現在韓國社會的諸多方面。儒教的愛國守法、孝敬父母、註重禮儀、關心他人等傳統至今仍在韓國人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學生車有珍在高中倫理課上知道了孔子。他說:“韓國人無數次聽過孔子的大名,因為我們的倫理道德就是基於他的思想,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遵循的。”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韓國民眾,有些人還能背出幾句《論語》,如“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等等。
  一位民眾告訴記者,在韓國,年紀稍大的人有時講事評理時也會引用“子曰”,認為孔子的話很有道理且妥當。
  韓國社會對儒家“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理念的註重,也體現在語言習慣當中。在韓語中有敬語與非敬語之分,對師長、上司、老人,都用敬語說話。孩子上下課或上下班回家,要對父母鞠躬,並說:“ 您好! 我回來了! ”
  在吳錫源看來,席卷全球的韓流也是基於儒學。韓劇弘揚真善美,註重體現“人情”。韓國千元紙幣上印的人物頭像,正是韓國朝鮮時代中期的儒學思想家李退溪,也體現了國家對儒學的重視。
  高速發展不忘仁義
  不過,韓國社會也不乏對孔子的批判聲音。韓國祥明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金經曾在2005年出版《孔子死了,國家才能生存》一書,列舉各種儒家思想帶給韓國社會的不良影響,認為孔子的道德不是為了人的道德,而是為了政治的道德,為了男性、長者和既得利益者的道德,“儒教的有效期限已經結束了”。該書出版後引起極大爭議,作者還因“毀損名譽罪”被告上法院。
  但吳錫源卻認為,僅僅片面地將孔子的思想解釋為政治思想、等級觀念、男尊女卑等,只是看到了儒學的皮毛。儒家思想弘揚的“仁”、“義”才是應該去理解和踐行的準則。
  令吳錫源感到憂慮的是,韓國現代社會過於追求高速的經濟發展和物質文明,越來越忽視儒學所強調的仁義道德等精神層面。家長大多希望孩子去讀醫科、工科等更加容易賺錢的行業,對孩子道德上的教化有所忽視,這將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他認為,此次韓國“歲月”號海難事故中棄船而去的船員、船長,貪腐的海運公司,就是韓國社會中“利己”現象的極端表現。“人應當修習如何‘見利思義’、‘臨危受命’。好在這次事故開始讓大家有所反思,尋求改善的方法,”他說。
  【延伸閱讀】
  獨家:孔子與孔廟在日本的特殊地位
  2013-12-10 08:33:46
  
  多久聖廟舉行“釋菜”典禮(攝影 張誠)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參考消息》駐東京記者張誠報道 一個國家肯給他國的思想家立廟,並且將其作為本國國學基礎,足見孔子對日本的影響之深遠。採訪中,記者發現,日本的孔廟在名稱、建築、祭孔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但對孔子的虔誠度以及對儒學乃至中國古代思想的熱衷程度卻是相通的。
  名稱各異 入鄉隨俗
  據日本長崎孔廟所做的調查,日本全國現存孔廟多達14座。比較著名的有東京都文京區的湯島聖堂、栃木縣的足利學校、佐賀縣多久市的多久聖廟、長崎縣的長崎孔子廟、岡山縣的舊閑谷學校、沖繩縣那霸市的久米至聖廟、福島縣會津若松市的會津藩校日新館等。此外,還包括岩手縣的盛岡聖堂孔夫子堂、山形縣的莊內藩校致道館、水戶藩校弘道館、大阪府的道明寺天滿宮及成人教學研究所、佐賀縣江北町的白木聖廟和熊本縣的泗水孔子公園等。
  孔廟不僅廣泛存在於日本各地,且名稱也各式各樣:孔子廟、聖堂、聖廟、至聖廟、孔夫子堂、孔子公園等,不一而足。有的直接稱學校或館——這也體現了日本孔廟廟學合一的特點。
  日本孔廟大多建於江戶時代之後,最古老的孔廟足利學校建於公元9世紀。或許正因如此,日本孔廟的佈局、建築風格乃至孔子尊像各不相同。幾乎所有的孔廟,都能看到中國建築的影子或元素,但卻也糅合了日本的建築元素及理解。
  而在祭孔儀式方面,有些孔廟舉行“釋奠”禮,有的舉行“釋菜”禮,有的在春季或秋季舉行,有的在春秋兩季都舉行,有的直接在孔子誕辰日舉行。在祭孔流程方面,儘管大都採用“三獻禮”,但流程複雜的多達九十多項,簡單的只有十幾項。在著裝方面,有的身穿明代儒服,有的身著當地古代服裝,有的身穿日本神道服裝,有的甚至直接穿現代禮服。由此可見,孔廟在日本可謂已經入鄉隨俗,體現出極強生命力和極大包容性。
  廟學一體 重點保護
  日本在介紹孔子時,將其稱之為“道德與學問之神”。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儒教一直是日本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孔廟的地位也是至高無上。後來,雖然影響力下降,但直到今天,日本仍存在很多孔廟,並且有大量潛心研究儒學思想和漢學的專家學者。
  日本現存孔廟大多為廟學一體,有自己的儒學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例如湯島聖堂的“斯文會”定期舉行包括《論語》、《易經》、《老子》、《孟子》等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講座,這些都要求演講者具備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記者近日參加多久聖廟的“釋菜”典禮時,看到不僅祭孔的祝文分別用中文和日語寫就,而且還將日本全國儒學學者為“釋菜”寫的獻詩裝訂成冊,而這些獻詩完全用漢字寫成,並且對仗工整和押韻,令人嘆為觀止。
  在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視保護孔廟,並且將多座孔廟作為國寶或重要文化財產。比如,湯島聖堂1922年被指定為國家史跡;多久聖廟1921年被指定為國家史跡,廟內恭安殿和孔子聖龕分別於1950年和1957年被收錄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足利學校1921年被指定為國家史跡,學校內包括《文選》、《周易註疏》等大量中國古文書籍被收錄為“國寶”或“國家重要文化財產”;建立於1670年的舊閑谷學校也是國家史跡,這裡的講堂被視為“國寶”,聖廟等建築也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
  孔子被視為日本國學思想的基礎,日本的中小學生至今仍要學習《論語》、《詩經》、《文選》、《唐詩選》等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並且要接受相關考試。記者瞭解到,日本民眾對孔廟非常虔誠,每到春季入學考試前,大量學生或家長會到附近孔廟祭拜,祈求考入理想的學校。
  儒學之魂 經營之道
  採訪中,記者曾向很多日本人求證日本儒學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大多數人回答說是“誠”,也有人回答“中庸”、“忠孝”。
  多久市市長橫尾俊彥非常喜歡閱讀中國的古代文獻。當看到記者名字中有個“誠”字時,頗感興趣。他認為,儒學的核心思想是“誠”。他用拆字方式告訴記者“誠信”的重要性。他說,“誠”是由“言”和“成”構成,意即言出必行。而日語意為賺錢的漢字“儲”,則有“信”和“者”之構成,意即誠信者才能賺到錢。他說,正是信奉“誠”,日本才能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百年老店。日本近代實業之父的澀澤榮一將成功之道歸納為“論語和算盤”,而被譽為日本現代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也稱其經營哲學的重要來源是中國的儒家倫理。聰明的日本人正是從中國古代思想中獲取靈感,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跡。
  長崎孔子廟事務局長潘秀貴告訴記者,數十年來,日本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和家庭倫理觀念有所衰退,類似父母虐待孩子或孩子殺害父母的案例在日本越來越多,這在從前是根本無法想像的。他說,日本有很多儒學家正在向政府提議,加強和重視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
  (原標題:中國學者揭秘孔子另一面:對男女關係豁達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g92ygwh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